农村治水“遇冷”症结 规划运维双双缺位

  发布日期:2016-07-20  点击:1208

     随着我国工业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水污染形势日趋严峻。相比于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较为完善而言,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然而无论是在约束规范还是在污水处理管理体系的建立以及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上,农村地区始终是“老大难”。

    污水治理一直是环保工作的一项重头戏,其中,市政污水治理又是长期以来的重中之重。但来自权威媒体的报道消息称,从2006年到2013年,我国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已经从55.7%上升至99.1%,市政污水治理领域已接近饱和状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村污水治理市场却始终存在巨大短板。
  
  前瞻产业研究院污水处理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村庄污水处理率仅为7%,和城镇99.1%的污水处理率相比差距巨大。2013年,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高达1125.8万吨,占比全国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7.85%。
  
  “未来中国污水处理的主战场一定是在农村。”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凯军如是指出。而对于量大面广的我国农村污水治理市场来说,业界普遍认为,需要在管理模式、商业模式、技术模式等方面加强创新,解决现有的“有钱建设、无钱运行”“‘天价’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普遍闲置”等问题。
 
  诸多“瓶颈”待解
  
  在中国人民大学低碳水环境研究中心博士罗涛看来,除了上述问题外,在实际运营中,我国农村污水处理仍需克服诸多“短板”。首先,专业运行人员缺乏。“由于农村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往往非常小,数量多而且高度分散,很难为每一个站配备一个专业的运维人员,同时这些农村往往远离市区,设施设备的维修更新等也会受到较大限制。”
  
  其次,水量水质变化大。罗涛指出,农村规模较小,高峰排水会短时间内对处理设施造成水量水质的冲击,而农村居民生活规律高度一致,农村水量水质变化较大。这对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营也会造成很大考验。
  
  还有,单位能耗较高。罗涛透露,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规模虽然不大,但单位水处理电耗却相对较高。“目前典型农村污水生物处理工艺,单位电耗数倍于城市污水处理工艺。这也是未来需要克服的问题。”
  
  浙江省环保厅科技处高级工程师胡智锋进而指出,许多农村污水处理厂设施虽已建成并出水运行,但运维管理仍未及时跟上,因此需建立与严格落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维护长效管理机制和体系,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一次建设、长久使用、持续发挥效用”。
  
  农村治水首要看规划
  
  事实上,针对目前我国农村污水处理率较低的现状,不少地方已开展农村水环境整治工作,加快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以浙江省为例,从2014年开始计划用3年—4年时间,开展82个县(市、区)两万多个建制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使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不过,在大规模建设的同时,业界对“规划先行”颇为看重。胡智锋介绍说,部分县(市、区)污水处理实施时未按照规划进行,仍然带有盲目性。“一方面,规划编制与现状脱节,与各县市的县域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脱节,造成实施时无所适从。另一方面,规划编制单位与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在对规划的理解上存在较大偏差,使得具体工程实施时并未充分体现规划意图。”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吴志超认为,在规划设计阶段,问题主要是对污水分散还是集中处理、如何合理确定规模需要仔细考量。“污水就地处理不能贪图末端规模越大越好。农村污水处理是不是规模越大越好?从管理角度讲,应该是合理精细地确定规模,不能一成不变。”
  
  运维管理是关键
  
  而破解农村污水处理问题,探索其商业模式才是发展的关键,而目前火热的PPP模式也已经逐步被引入到农村污水处理领域。在中国,2003年前后,是PPP的上一个版本阶段,主要是市政基础设施的BOT项目。业界资深人士薛涛指出,从2003年以来,PPP这把火越烧越旺,范围越来越广。但涉及到农村污水治理就非常复杂,在与原来成熟污水厂BOT很不一样的项目上,政府也会拿出更复杂的交易界面和需求跟企业谈。在此背景下,企业也在积极的探索。
  
  对此,潘蔡叶则认为,“农村污水治理,技术不是关键,关键的是,企业在技术上要善于组合,并灵活运用。”企业要发展,商业模式很关键。同时他也强调,在农村污水处理领域,要因地制宜的采用PPP模式,要十分谨慎。做农村污水治理要接地气,政府不是让企业以包工头形式去做就可以了,而是需要企业能够提供整体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