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污水处理商业模式的瓶颈与出路

  发布日期:2016-11-08  点击:953

       近些年逐渐成为“香饽饽”的村镇污水处理市场受到了业界“热捧”。其中商业模式与运营管理模式一直是影响村镇污水处理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2016年9月22日召开的“第六届中国农村和小城镇水环境治理论坛”中,多位村镇污水处理领域的专家与企业家进行了一场关于村镇污水处理商业模式的对话。

主持人:陈梅雪(住建部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北方中心服务部

    陈梅雪:我们一直都在说,农村污水处理处在起步阶段,这么多年了,为什么一直都在起步呢?因为村镇污水的整体处理率还没有上去。这其中商业模式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决定这个行业是不是能够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随着项目不断建成,设施的运营管理问题也逐渐凸显。

一、村镇污水商业模式的趋势是什么?

崔红永 北京大岳咨询公司主任咨询师

    崔红永:村镇污水处理PPP有两个发展趋势:“打捆”方式将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厂网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城镇化需求的加速对农村和小城镇的水环境治理有了更高的要求。总体来说村镇污水PPP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打捆”方式更适合于村镇PPP项目。农村污水处理规模很小,从管理方面考虑,如果每个村有单独的公司来运营,管理上存在很大的时间效率方面的问题。此外还有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方面的考虑。因此,农村小城镇PPP模式更倾向于打捆的方式来实施。

    第二,厂网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以前的农村污水处理项目厂网都是分离的,污水处理厂是PPP、BOT的模式,管网由政府来管,落地的农村管网项目比较少。现在开始鼓励厂网一体化,政府提出必须配管网,这时就存在责任主体的问题。但是,无论是地方的行业主管部门,还是各地的乡镇政府,没有人员,也没有实力运营管网。现在北京市开始尝试把农村污水处理厂和管网进行整体PPP运作。责权利是分开的,招商是一起招商的。

董智明 桑德国际副总裁

    董智明:“政府建网,企业建厂”的方式需调整,“打捆”模式势在必行。

    村镇水环境治理困难也是客观存在的,但总体来说机遇大于挑战。桑德最早在布局村镇污水处理事业的时候,没有特别重视管网问题,都是政府建网,企业建厂,政府运营管网,企业经营厂区。后来我们在收集污水时经常遇到分流还是合流的问题,就逐渐进行了调整。对于“打捆”的方式,我完全赞同,这个也是桑德一直倡导和呼吁的。桑德长沙的项目也是这样做的,“打捆”是势在必行的,否则规模效益出不来,各方面的成本也就摊不下去。

二、农村污水商业模式瓶颈有哪些?

    董智明:农村污水治理商业模式的关键在于服务的价格形成机制,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缺乏优惠政策。

    农村污水治理商业模式的关键在于产品或整体服务的价格形成机制。从供给侧考虑,村镇水环境治理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村镇基础设施薄弱,但是却没有比城市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从支持和鼓励村镇水务长效发展的角度,有必要在成本方面做必要的探索,政策方面进行相应调整。

    谁应该是购买服务的需求方?我国的农村环境在过去为工业发展作了很大的贡献。现在村镇水环境的改善,把费用过早或者过多地通过收费机制让老百姓承担。从短期来看,第一价格难以到位,第二这也不公平。还是要推动中央和省,包括县的公共财政或者其他补贴,来推动村镇水环境服务产业化的过程。

钟晓红 四川环能德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钟晓红:我们所有的商业模式里面,最后都涉及到一个“谁来买单”的问题。

    实际上钱的问题是需求强不强烈,认识到不到位的问题。需要政府或者宣传部门进行运动式的普及。要建污水花园,充分利用土地和其他的资源等来降低成本,我觉得这是所有商业模式的基础。

    村镇污水处理PPP项目的打包问题是值得探讨的,支付方式一定要事先设计清楚。我觉得商业模式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考虑。不管是DBO、BOT+DB,还是现在推广的PPP和EPC+托管运营,都需要根据当地的支付能力和接受程度说服对方。现在比较穷的县可以申请国家的资金支持,当然运行费用还得想办法。如果PPP打包行不通可以采用EPC+托管运营,这时怎么降低成本便是是托管运营方面的挑战。

张子云 湖南子宏生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子云:谈模式其实就是围绕两件事,第一就是责任落到谁头上?第二就是钱从哪儿来?

    现在政府推PPP模式,但是农村环保首先应该讲责任。很多内地县市都是财政饭,没钱。那么治理的费用从哪里来?我们做了DBO模式,政府可以考虑推广。

    首先把责任的事情说明白了,我们叫单一的责任主体,DBO就是设计、施工、运营一条龙。你要运营,就把设计权、建设权都交给你,你从头到尾要考虑清楚。建多少污水处理厂,管网有多长,这些都是钱的问题。地方政府告诉你,我只有这么多钱,但是你要把这个事做完。这个钱有中央财政的支持,问题是中央财政的钱已经用到了极致。DBO相对的成本投入比用EPC要低很多。政府方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可以使用DBO的合作模式。如果政府资金不充裕,还有一种模式,我们叫缺口性融资,也属于PPP的范畴。缺的那部分钱通过社会资本融进来,但是政府还是要拿大头。其实政府是有钱的,只是钱的用法不对,对资金的运作有问题。

    运营的钱怎么来?这里面就牵扯到技术模式的问题,降低运营成本、降低能耗等等,不可能做成一个不花钱的系统。但是我们可以尝试一些复合模式,通过别的方式产生运营的现金流,支持运营支付。

三、出路在哪里?钱从哪儿来?

    董智明:形成农村污水处理行业共识,推动市场化进程,完善价格补贴政策。

    第一,我们需要有一个组织,把我们形成的共识,包括技术标准、服务模式、商业模式,有效地和顶层设计部门做必要的衔接和沟通,推动村镇水污染治理行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第二,要继续完善针对性的财政补贴政策,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形成明晰的针对省、市、县,三级服务的价格补贴政策。

    崔红永:PPP模式推广需要配套政策的完善,需要投资方与政府的共同努力。

    在PPP模式设计这块,第一部分是整体PPP模式的推广,我们可能需要一些相关的配套政策的改革,比如说大家都关心的价格机制、收费机制等支持政策。另一方面支持政策的出台会有一个过程,现在很多项目不能等政策,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我们投资方,包括各地政府在操作项目时,根据各地不同情况细化合同条款,在政府和投资商之间合理分配风险,共同的目标就是保障项目落地以及治理效果的提升。

叶伟武 杭州银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叶伟武:收费方面可以考虑财政转移支付来支持农村污水处理。

    我讲三点对农村生活污水问题的看法。第一,首先非常重要的就是一个观念问题。“十八大”以后,浙江省最早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五水共治。浙江省政府最早看到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好处。其实环保的投入,也能产生GDP,也在造福百姓。

    第二,农村污水收费和分散式污水收费的问题。市政自来水厂收费里面就含了污水处理费。建议把一部分污水处理费做一些财政转移支付,用来支持分散式污水处理?如小区景观水。建设部出台了不允许自来水补充景观水,那么景观水从哪里来?只有把外河道处理作为景观水的补充水。

    第三,关于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建议采取相对集中的方式,这是我们这些年做农村污水处理总结出来的经验。农村污水管网投入占到整个投入的60-70%,大规模地开展,几百个站点施工的时候,我们发现采用一体化设备有非常大的优势,能快速完成这些工程,并且可以复制。

    袁江:解决厂网一体的资金问题,需要借助当地政府力量并引入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

    大的污水处理PPP项目的内容是非常清晰的,多少水量,多大工程,多少造价,多长时间完成,回报率是多少,这些都非常清楚。但是小城镇就没有那么清晰了,由于项目非常小而分散,一旦做的时候,很多问题就出现了。如果按照传统的做法,政府做管网我们做设施。管网可以做成BD模式,三年、五年来完成。如果是厂网一体,差不多需要50-60年才能把成本收回来,资金的回笼会非常慢。如果能引进一些基金或者是信托公司,达成战略联盟,这样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