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污染物也许就在身边 你了解多少?专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余刚
发布日期:2022-03-21 点击:456
2022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
今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要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实施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全面落实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制度。
什么是新污染物?又将如何防控治理?中国环境报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余刚。
新污染物从何而来?有什么风险?
根据2021年10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新污染物不同于常规污染物,指新近发现或被关注,对生态环境或人体健康存在风险,尚未纳入管理或者现有管理措施不足以有效防控其风险的污染物。
余刚表示,新污染物主要有五大类,包括氟代和溴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药物和个人护理品、微塑料和纳米材料等。但是随着未来检测技术的进步,还会持续发现并认识一些对生态环境有风险的新污染物。与此同时部分化学合成的新物质,在服务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同时可能也会产生生态环境危害,并被纳入新污染物的类别之中。
新污染物究竟从何而来?“其实新污染物和常规污染物的来源一样,源于工业生产、日常生活以及农业活动。”余刚介绍,“以药品与个人护理品为例,它其实就存在于我们使用的化妆品、牙膏等日常用品中,这里面的部分添加剂就属于新污染物,如牙膏中的三氯生。还有人生病后使用的药物,比如抗生素、消炎药、降压药、降脂药等,在人体内并不会全部吸收,残余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会进入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余刚补充道:“早先在电脑等电子产品,地毯等纺织品、家具、壁纸等家装用品中添加的溴代阻燃剂等物质也属于新污染物的范畴。”
新污染物究竟有什么风险?“通常来讲,新污染物种类繁多,在环境中的浓度较低,它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呈现出长期、隐性、潜在效应,不易觉察。”
余刚说道:“新污染物会导致人类的生殖能力下降、发育迟缓、内分泌系统紊乱、免疫能力降低等,部分新污染物还存在致癌、致畸、致突变等风险。对生物的风险同样也表现在影响生长及发育,导致生物多样性受损。”
新污染物治理该如何入手?
“新污染物治理,首先要筛查确定优先控制的新污染物名录。”余刚表示,新污染物种类繁多,牵涉面广,要筛选确定具有高风险的新污染物,纳入优先控制名录,制定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及污染源排放控制标准。
有了名录及标准之后,要查找污染源及高风险区域。在此基础上,“源头”“末端”齐步走,对相应的污染源头进行有效管控,对末端污染治理设施进行升级改造,降低新污染物的排放。
“目前,瑞士已经有相应的法规明确要求污水处理厂处理卡马西平、双氯芬酸等十多种药物,有效控制新污染物进入到水环境中。”余刚解释,对于新污染物,现有的常规污水处理、烟气处理、垃圾处理等末端治理设施不能有效去除,必须改造升级,才能有效管控。
根据今年生态环境部对新污染物治理的工作规划,将加强新污染物治理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开展新污染物环境风险评估。强化源头准入,印发实施首批《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及其禁止、限制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制定实施新污染物治理先行示范区试点方案,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新污染物治理试点工作。
“对于新污染物,国际上的大多数国家也在根据自身问题做相应的标准制定以及治理行动的规划工作。”余刚表示,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国内,目前新污染物的治理均处于起步阶段。